Grow Like A Seed & Be Myself
"如種子般成長,成為我自己"
劉炎慧Lusita LAO
精神科專科醫生

思考 - 疫情/疫後下年青人和長者可以如何自處?


發佈日期:2023/01/06
  • 分享至:


年青人,尤其是 17-30 歲年齡范圍內的他們,正處於人生的開端, 他們對實現自己的夢想充滿熱情、銳意把握發展職業生涯的好時機。 然而,缺乏社會經驗往往已經讓他們容易產生焦慮, 再加上疫情的出現,導致更多的不確定性和自我懷疑。 比如,原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年輕人,就因為疫情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。 他們會猶豫是否要堅持原先的計劃? 答案若是肯定,那麼應該什麼時候出發?要等到大流行過去? 可是疫情將會什麼時候過去,有誰會知道呢? 還是現在就放棄原來的計劃,然後重新訂制新計劃? 如果他們真的放棄了,以後會不會後悔?今天開關,下週又會封關嗎?等等…… 這一連串的問題確實令人煩擾。

 

長者也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, 原因是疫情讓他們產生失落感,或者自覺收成期被打亂了, 再加上科技的飛速發展,為適應新的生活常態,長者需要做一些不熟悉的事情而讓他們不堪重負。他們感覺自己難以掌控生活,疫情的突然來襲,就像在下班前突然被告知要加班,因而無法與家人一起享受美味的晚餐一樣,讓人感覺不知所措而且非常沮喪和無奈。 無疑,這些經歷除讓人感到非常不開心和無能為力外,更有可能發展為抑鬱症。

 

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“功能固著” (functional fixedness),意思是當人們知道一些事物/物體的功能時,會習慣性地認為這些事物/物體只限於他們所知道的功能,而忽略了這些事物/物體的其他方面功能,就像勺子是用來盛食物的,但也可以用來打開罐子的蓋。 想像一下,你想畫畫,你需要油漆托盤和洗筆用具,但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屋子裡到處找也找不到這些工具, 然後一個朋友遞給你即棄杯和即棄碟,建議你改用它們,這樣你就可以開始畫畫了。

 

這次疫病大流行是我們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。 我們對這種疾病一無所知。 誠然,我們人類對每一種疾病在剛開始出現時都是一無所知的,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個事實,我們就更有可能適應當前的情況,並以非功能固著的方式思考。 這樣做,才有可能轉危為機,讓生活繼續向前,甚至創造更多的契機, 而不是只一味想著疾病什麼時候會過去,甚或消失,因為這樣只會讓人更痛苦、更焦慮和更無助。即使研發出有效的防治方法,世界也不會回到疫情前的狀態,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化還是會繼續發展存在,就像小學生經歷幾年的學習和鍛煉、長大後成為中學生一樣, 他們再也不會變回小學時候的小孩子。

 

一般來說,人們在做事時,通常會遵循一些既定的脈絡和程序。不過人類有時亦不得不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、非脈絡化 (non-contextual) 地行事。例如,過去人們在查找文獻時,會先去圖書館找一些書,然後每本書讀一、兩個章節,了解一下上文下理,然後再仔細搜索所需的信息。 現在我們很少這樣做了, 大多數人可以直接到 Goggle 並鍵入關鍵字來查找信息。 當然,我並不是說一定不去圖書館,只是視情況而定,不一定非要一切都按原先既定的脈絡和程序去做, 這就稱為去脈絡化 (decontextualization)。 另一個例子是學習游泳,很多時候教練會先教孩子打腿,然後再讓他們學習自由泳、蛙泳、仰泳、蝶泳。 然而,若果先學蛙泳,又或是先學蝶泳是否一定不行?又或是先學蛙泳就一定不好?

 

無論年輕還是年老,只要我們抱著上述心態去思考,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,即使發生任何事情,我們都能從容應對;不管這個世界有多麼的不確定,我們仍然可以應對,因為 ....... 

生命本來就是不確定的 -----  一個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




 
瀏覽次數:364

回最頂